Search

「圖騰」是人類學經典常見的分析對象,指的是人們把某種動物、植物或非生物當成自己社群的保護神、祖先、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圖騰」是人類學經典常見的分析對象,指的是人們把某種動物、植物或非生物當成自己社群的保護神、祖先、親屬,或精神代表,並據此作為婚姻、狩獵與其他儀式的依據。但圖騰不只存在於遠古社會或是部落社群,也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各種高度複雜社會。比如兄弟象、統一獅、味全龍、三商虎;美國兩黨的象、驢肖像;各國國花國樹如梅花、茉莉花、雪松等。

但我們還沒說到水果。可能是因為水果太日常、太常吃到,以至於一時之間,我們可能忘記水果其實也很常扮演圖騰。其實水果可以擬人化,甚至親屬化。比如水蜜桃姊姊、香蕉哥哥、草莓姊姊等;90年代的日本卡通「番茄勇士」;90年代從港片而流行台灣的髒話「香蕉你個芭樂」。

不過,「香蕉你個芭樂」有什麼特殊的親屬意涵嗎?還有,亡國感變成「芒果乾」有什麼好處嗎?水果究竟還有什麼常被忽略的圖騰力量?

久違的「一片芭樂」重出江湖,希望在吃完一片芭樂的時間內,讓你對時事有不同感受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芭樂人類學創始於2009年11月,以台灣青壯人類學家為主的共筆部落格 ,七十多位輪值寫手多任教於大學及學術機構,從人類學觀點探索日常生活、文化況味、社會張力、與世界百態。 芭樂每週一固定上架,此外不定期推出番外篇與 iGuava專題。
「芭樂人類學」粉絲頁
View all posts